2017年2月5日 星期日

旅行印象 - 緬甸 ( Myanmar / Burma )

蒲甘 Bagan  - 日出 Sunrise



前幾天剛從緬甸自助旅行回來。對這個國家,心中感觸很深。因為,知道這個國家開放外國人入境觀光也差不多10年了,從外國遊客身上撈到的「公」有觀光財也不少了,但是,古蹟的維護、熱門長途路線的維護、、、,對自己國家的自尊與對外來客的「搶」金,直叫人搖頭嘆息。疼惜的是那古蹟與美景,和仍然貧困的廣大民眾。這個政府沒有能力嗎?不會。看看仰光國際機場 T1 (現在在蓋T3),就知道。可以蓋得好也可以蓋得快。但是,錢,到底跑哪兒去了?

下面這篇報紙文章轉貼,也許與我的感觸無直接關聯。但是也是剛好看了這篇文章後,
對於緬甸人「私」撈觀光財的大刺刺行徑,較能釋懷一路上所見所聞了。



https://udn.com/news/story/7339/2265430?from=udn-hotnews_ch2
2017-02-05 02:19聯合報 徐重仁(全聯實業股份有限公司總裁)
我人生第一次出國是去韓國,時間是一九七三年的三月,因我國與日本斷交,在台無法取得簽證,為了去日本讀書,我決定先飛韓國辦簽證,再轉進日本。抵達韓國第一晚入住的那家旅館,自牆上倒掛的暖氣機老舊一直咿啊作響,而且睡到半夜突然被冷醒,暖氣居然自動停了,後來問才知道是為了省電。
隔日一早,我詢問旅館經理早餐在哪裡用?那位經理回我說,旅館內沒餐廳,帶著我往外走了里許路到了一家小餐廳,指著我進去用餐,他也主動地坐在同桌吃起早餐,就這麼「自然地」要我幫他埋單。再隔天我決定自己到那家餐廳用餐,無巧不巧,那位經理又跟著來了、又坐我同桌、又要我幫他埋單。當時我心裡想,韓國人吃一頓早餐並不容易啊。
在韓國等待簽證期間,有位阿姨服務員熱心地說要帶我跟友人到處走走逛逛,後來居然還帶我們到她家裡,並介紹她年邁的父親說,她一直想給父親買個東西可是沒有錢,當場希望我們能幫忙,給她一些錢。當時我待在韓國那幾天的初印象就是,「這國家怎麼窮成這樣」!
在那個時代,不只韓國窮,新加坡、馬來西亞亦不富裕,反倒是台灣正處於發展階段、經濟快速起飛,台灣成為鄰國取經的對象。當年新加坡人來台訓練軍人,馬來西亞華僑來台念書均是常見之事,他們就是希望能學台灣經驗,帶回自己的國家、發展自己的國家。
韓國、新加坡等因為窮過、窮怕了,人民都知道「不努力絕沒有機會」,再退無可退只能盡全力,後來努力出一片天,如今再去韓國,景況早已不可同日而語。而那時的台灣各領域百花綻放,常聽聞台灣醫師、護士組成的醫療隊,遠赴非洲行醫,各行各業都很努力地貢獻所長,在國際上施展拳腳。
不過現在,台灣陷入很多議題爭論不休,許多事情想做卻動彈不得的窘狀,我們羨慕歐美等國家做得很好,但我們的問題是「知道別人好、這樣做很好,卻不踏出第一步去做、去實行」。
台灣已到了再不努力,怕要被邊緣化的臨界點。我們必須要努力,而且要試著跳脫舒適圈,用「把自己逼到牆角」的決心來思考新出路,絕不能再遇到爭論、障礙,就安慰自己說「還好啦,會沒事的,會有人來幫忙的」,得過且過的心態並無法帶我們逆勢突圍,而是要想著如果已沒有退路,下一步如何絕處逢生?
我的經驗是,要跨出第一步先從容易的開始,不要把目標想得像天方夜譚那麼遙遠,而是既然有了目標,就要生出決心,相信自己做得到。我常講,當不知道怎麼做時,他山之石可當參考,我習慣讀日本重要財經媒體或是電視專題訪問,整理出企業成功案例,學習他人邁向成功的過程,是如何一步一步地努力,而我自己也會實踐,邊實踐邊修正,不是看看別人很成功就算了,重點是要用在自己的事業上並努力實踐。
事業的起心動念,要能「利他」,成功是水到渠成的結果。我常以日本樂清創辦人駒井茂春經營事業的理念為例,他強調事業要走一條「損」的道路,意思是做事要先委屈自己、讓利他人,才會有善的回報。我將其闡釋為走一條「利他」的路,做事業要先想著解決顧客的問題、融入顧客的情境,一旦問題解決了,自然而然會回饋給企業利益,產生善循環。
「利他」的理念適用於各領域,日本有很多地方創生的例子,都是從利他的角度出發。像是愈來愈多日本企業設有托嬰中心,方便職業婦女可以邊工作邊看照小孩,解決了員工的問題,員工自然努力工作。我常講,「有問題就有機會點」,從利他的角度出發,往往都可以找出新機會。
(作者為全聯實業股份有限公司總裁、重仁塾塾長)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